【原创】董事长必修课系列|管理4.0

发布时间:

2017-11-29 13:55

  请大家思考两个问题:

  离开管理谈工业有问题吗?

  工业革命与管理发展有关联吗?

 

  问题一出,循着自1784年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233年的工业发展史,一副壮阔的图画赫然眼前、耀然纸上:

 

  1工业革命催生管理革命

  技术革命引发了产业革命,产业革命带来了生产方式的变化,生产方式的变化又催生了管理革命。因此,每一轮工业革命都产生了与此对应的管理革命,也就是,四次工业革命带来与之匹配的四次管理革命。

  2管理革命助推工业革命

  管理革命进一步深化了工业革命的进程,并为下一次工业革命铺垫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
  3工业革命与管理革命相辅相成

  每一次新的工业和管理革命都不是对上一次革命简单快速地否定,而是向下兼容基础上的逐步迭代。

  基于以上三大基础结论,结合国内外主流的管理教材、书籍和资料,与工业4.0对应的管理4.0的阶段划分,不仅不是哗众取宠、牵强附会,而且,对于指导我们的企业发展具有非常大的理论价值和实用价值。

 

管理1.0

早期管理时代

  工业1.0的代表是蒸汽能源带动的织布机,从手工作业单件生产逐步过渡到机械化的小批量生产。由于一个新的阶层——工人阶级的产生,亚当斯密在《国富论》中提出的分工理论在工厂实践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和深化。工人与工厂主的矛盾促进了以查尔斯·巴比奇、罗伯特·欧文为代表的工厂管理理论和以安德鲁•尤尔为代表的工厂管理教育的诞生。

  大部分管理史研究观点认为,这个阶段是早期管理理论的雏形,因此,我们把管理1.0称为早期管理时代。

 

管理2.0

科学管理时代

  工业2.0的代表是电力能源带动的生产线。从单一设备的小批量生产逐步发展为工业流水线大规模生产,从单人单台设备到多人合作的流水线,工厂里诞生了全职的管理者——“经理”这个角色。同时,管理效率成为工厂的焦点问题,于是产生了以费雷德里克·泰勒为代表的工时研究、计件制等提升生产效率的科学管理方法和体系,产生了以法约尔、马克思韦伯为代表的工业管理、科层制的组织管理等古典管理思想,美国和日本相继成立工业工程(IE)协会。因此,我们把管理2.0称为科学管理时代。

  管理2.0时代末期产生的管理理论,如:戴明的“PDCA循环”,马斯诺的“人类需求的五层次理论”,巴纳德的《经理人员的职能》和德鲁克的《管理实践》等为管理3.0时代的到来铺垫了良好的基础。

 

管理3.0

精益管理时代

  工业3.0的代表是可编程控制器(PLC)的应用带来更高程度的自动化生产。工业计算机的应用促使生产效率的极大提高,互联网的应用又加速了市场的变化,从工业2.0时代供不应求的卖方市场逐步过渡到工业3.0时代的买方市场,客户不再满足于拥有某个千篇一律的产品,而是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强。

  大量生产和市场需求变动之间的矛盾,促使企业必须在客户、竞争对手和员工,以及质量Q、成本C和交付D这两个神奇的三角形之间“走钢丝”,寻求平衡。于是,围绕客户和竞争的战略理论、营销理论应运而生,例如迈克尔波特的《竞争战略》、菲利普科特勒的《营销管理》等。围绕企业目标和绩效管理的理论、运营和流程改善来提升QCD的理论、组织发展和领导力的理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例如:德鲁克的“目标管理”,罗伯特卡普兰等的“平衡计分卡”,迈克尔·汉默与詹姆斯·钱皮的“企业流程再造”,大野耐一等的“丰田生产方式”,沃尔麦克和琼斯等的“精益管理”,摩托罗拉和GE等推进的“6SIGMA”,明茨伯格的“组织管理”,约翰·科特的“领导变革”……不一而足。众多的管理理论像流行音乐一样,轮番登场,各领风骚。

  所有这些理论中,最经典的当数“丰田生产方式”,它在日本以外的国家被称为“精益管理”。首先,它是一个企业的管理体系,而不是某个方面的管理理论;其次,它从一诞生就基于多批次小批量的柔性生产方式,而不是一条生产线只生产一种产品的大批量生产方式,这是工业3.0时代典型的生产方式;第三,它继承了科学管理时代发展起来的工业工程(IE)的精髓;第四,它创造了自働化(JIDOCA)和准时化(JIT)这两个核心的管理支柱;第五,它将整个管理体系注入了日本式管理的灵魂:改善;第六,它融 汇了目标管理(方针管理)、激励理论、人员领导(包括MTP、TWI等)和变革管理等众多全球流行的管理理论,并通过在日本企业中反复的实践和PDCA循环,形成了独特的管理套路和模式。

  综上所述,我们可以把管理3.0称为精益管理时代。

 

管理4.0

敏捷管理时代

  工业4.0的代表是信息物理系统(CPS)的应用带来的智能化生产。智能机器人、智能设备、3D打印、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发展,促使集中式大规模生产的工厂逐步被分布式的智能工厂所替代;同时移动互联网、物联网、大数据的发展,彻底颠覆了传统的企业和用户之间的关系,“企业永远也不可能把主动权从用户手中夺回来,唯一能做的就是改变自我”,去适应新的生产方式。

  工业4.0时代的生产方式,从多批次小批量逐步过渡到大规模定制,从B2C逐步过渡到C2B ,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。C2B时代,就是抢单的时代,客户不仅主导了需求端,由于端到端的流程可视,客户逐步穿越到企业内部流程进行交互体验。为了能快速满足客户的需求,完全依赖单一组织完成订单的可能性将越来越小,亚当斯密的“分工理论”将被挑战;在不同业态内快速集成企业内外部资源的“合工”能力将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,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敏捷制造能力,它包括敏捷的智能制造技术、敏捷的组织管理方式和敏捷的人力资本,对应的管理体系就是敏捷管理。

  管理4.0时代刚刚开始,还有太多的未知领域会远远超出我们现在的视野,我们初步把这个时代称为敏捷管理时代。

  本文作者:谭梦(深圳奥博智能咨询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;深圳市恒卓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;1號工匠馆创始人。)

推荐新闻